
在今年6月,高通也發(fā)布了自己的屏幕內指紋傳感器解決方案,稱其會在2018年問世。高通的傳感器甚至可以穿透金屬,因此被放在機身上的任何位置都不成問題。
但這些廠商所選擇的道路是否正確?還是說他們大力投入研發(fā)的技術已經(jīng)被超越了呢?
iPhone X是蘋果自2013年之后第一款沒有配備觸控ID的iPhone。雖然蘋果申請過屏幕內指紋傳感器技術的專利,但這家公司表示他們從來都沒打算給iPhone X加入指紋傳感器。他們說,面容ID才是未來,而iPhone X引領了這個未來。
蘋果表示,面容ID的安全性遠高于任何一種指紋驗證方式,出錯率僅為1百萬分之一。相比之下,目前最優(yōu)秀的指紋掃描技術錯誤率也有50萬分之一。
如果面容ID比最好的指紋傳感器還要安全20倍,那Synaptics為什么還要大力投入到后者的研發(fā)當中呢?
首先,面容ID的零部件成本很高。它使用了蘋果的TrueDepth系統(tǒng),當中包含紅外點傳感器和3D感應紅外攝像頭這樣的元件。iPhone X的售價之所以高達8388元,F(xiàn)ace ID的成本是原因之一。
換句話說,面容ID這種解決方案目前只適合超高端智能手機。而Clear ID這樣的光學指紋傳感器雖然也要比普通傳感器更貴,但相比TrueDepth這種系統(tǒng)還是要便宜非常多。
使用方便是廠商們堅持指紋傳感器的另一個原因。面容ID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許多用戶在使用當中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可即便它能完美運行,解鎖手機的速度也要比指紋傳感器慢很多。蘋果在人臉識別上的技術水平要比競爭對手領先好幾年,如果這些廠商匆忙推出更加先進的人臉識別解決方案,也無法追上蘋果,反而會讓自己出洋相。
理想的情況是,一款“完美的”智能手機應該同時擁有面容ID這樣的人臉識別功能,以及Clear ID這樣的屏幕內指紋傳感器。如果想進一步提高安全性,手機可以同時對兩者進行檢測。但是在目前,蘋果是唯一一家能夠把3D人臉識別系統(tǒng)放進智能手機當中的廠商,他們的競爭對手則為了全面屏的設計把指紋傳感器挪到了機身背部,這并不十分符合人體工學。而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屏幕內指紋傳感器可能是最佳的解決方案。
來源:BG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