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消息,據《每日郵報》近日報道,許多時下大火的iOS應用程序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泄露個人數據。在一項《華盛頓郵報》進行的實驗中,工作人員將iPhone連接上一個監(jiān)控軟件,隨后竟然在iphone中發(fā)現了近5400個追蹤程序,這些追蹤程序可以從手機向第三方跟蹤公司不斷發(fā)送個人數據。

《每日郵報》報道截圖
報道稱,這些追蹤程序能夠收集到的數據范圍十分廣泛,并且能夠準確定位到敏感信息,如電子郵件、電話號碼、IP地址和用戶的確切位置等。當用戶睡著時,或是沒有在使用手機時,這些追蹤程序就會開始工作。它們通常會利用蘋果手機的“后臺應用刷新”功能,該功能允許應用程序在未被頻繁使用的情況下傳輸數據。此功能本意是給用戶提供最新最快的體驗,但這一過程最終會導致用戶隱私泄露。
《每日郵報》表示,在某些情況下,使用追蹤程序是為了讓第三方公司能夠更有效地在應用程序中定位廣告。但是,問題在于,這些應用程序并沒有明確地說明它們收集了什么數據,存儲了多長時間,以及誰會最先看到這些數據。
除此之外,蘋果目前正在遭到集體訴訟。5月24日,蘋果公司遭到了一宗罕見的消費者隱私訴訟,用戶指控蘋果對外銷售用戶數據以及音樂購買歷史等信息。消費者稱,蘋果將用戶購買iTunes中的購買信息賣給第三方,以此來獲得利潤,這些起訴者要求蘋果索賠超過千萬元。
據了解,訴訟內容顯示,蘋果將用戶的全名、家庭住址以及某些購買的音樂類型等個人信息,匹配完成后,然而在公開市場進行出售,不僅如此,還涉及到了應用方面??偟膩碚f,蘋果這次應該要給出合理的解釋,否則會失去更多用戶的信任。